员工工作

学工新闻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员工工作 > 学工新闻

桐油黄,青竹香,油纸诉衷肠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7月16日10:30,十大菠菜担保网暑假三下乡实践团队科研小组慕名拜访石鼓镇安乐村坪上组周师傅家,亲睹油纸伞的真容貌。

最手艺,最近自然

青山之上是烟雾缭绕,青山脚下是幽僻人家。初进周师傅家,竹椅、木桌、刷着铜色漆的大门,堂前是扎放整齐的伞骨,几把色彩亮丽的油纸伞倚靠在墙边。穿过大堂,桐香四溢。一扇通透的窗子,一间吊满油纸伞的屋子里,伞纸缤纷。

“屋后的竹子做伞骨,桐油也是桐树里采的,都是自然的。”周师傅指着一把刚上过桐油的伞,“我们用手艺加工。”敞亮的加工房里,被劈开的竹篾被用于做伞骨;一根约70公分的竹筒桩子立在地面上,竹内中空可将伞骨插入,供粘糊伞面之用;用两条竹条架空的竹竿子用以固定伞面;完成绘制后,将加工过的桐油涂在伞面上,有防腐、防蛀的功效。

贯文化,深以流传

“几年前,我们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制作流程虽然没有完全公开,但在湘潭市的博物馆里已经面向公众。”周师傅翻给小组成员看有关油纸伞申请的纸质材料。“我们这里大规模做油纸伞的只有两家,其他户的伞面用料大多是布料。”走访街边的小户人家,已经难得见到油纸材质的伞,布面的伞成了热销市场、海外的商品。

四代家传之宝,正走向市场。据周师傅介绍:“我们在网络上还没有自己的市场,但这两年我们都在努力。”现代伞业日益占据伞具市场,似乎这个属于过去的“传统文化”正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油纸伞的古色古韵要为人们所认知也成了一项挑战。“用竹筒包装,请画家作画。我们要把包装做得更精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员,为使其广为人知,文化是“第一手牌”。

大山深处,一味桐黄,一味竹香,一味油纸,一份坚守,更是一份责任。

                                   

                          新闻:杨仙霞 张佳敏/摄影:路琪